臺灣大學全校性公共藝術計畫

臺灣大學全校性公共藝術計畫

關於活動

策劃年份

2014

完成年份

2016

興辦機構

國立臺灣大學

設置地點

臺灣大學、飲水樓二樓展間、植物標本館、動物標本館、博雅館二樓、戲劇系館

作品分類

公共藝術規劃設置

全案介紹

臺大經由教育部「邁向頂尖大學計畫」,積極推動校舍及設施更新,為使其中公共藝術經費能發揮更廣大的實質效益,將六件校舍更新工程公共藝術經費合併統籌運用,以全校性的面向,藉由公共藝術進行校園空間美學轉變的新契機。喜恩團隊以《臺大ISO REMIX印拓臺大》為公共藝術策劃主題,企圖提供多樣性的美感經驗,呼應各系學生的專業與興趣,引動一種新型態的校園空間共感。

ISO (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) 在傳統攝影上意指感光度。攝影術也與印拓有關,它是光的繪畫,更是動態攝影技術的基礎;越高的感光度代表在黑暗中越能敏銳地接收光線。在此,感光度不但有如藝術家用特殊媒介來捕捉、描繪對臺大校園的感知,也是對個人美學敏銳性拓展的譬喻。擁有對美好事物的敏銳感受,能在靈性與感性上獲得助益。

本案策劃有跨域的企圖,具有知識探索的通性。三位駐校藝術家黃建銘《光拓臺大》、蔡宛璇《觀聽的邊境》與鄧肯.蒙特弗《臺大藏珍閣》,分別針對光影(Image)、聲音(Sound) 與物質(Object) 來創作,故稱為ISO,同時也對應眼、耳、觸覺而統合身心靈,作品形式與概念並重。而策畫之另一重點Remix : 再度混合,則強調活絡校園文化,針對此全校性的公共藝術計畫,將在校園各種現有的教育資源與公共藝術現況上做統整性規畫;且創作過程需要溝通互動方能完成,多項作品與學生互動合作完成,是經由感官啟發、思索與互動的最佳示範案例,更榮獲文化部第六屆公共藝術獎「教育推廣獎」。

作品名/藝術家/材質/類型

作品一《臺大藏珍閣》/ 鄧肯•蒙特弗 / 木材、書櫃、現成物/裝置
作品二《觀聽的邊境-微觀世界》/ 蔡宛璇 / 數位影像輸出 / 裝置
作品三《觀聽的邊境-翼手計畫》/ 彭葉生 / 聲音裝置/裝置
作品四《光拓臺大-物理文物廳》/ 黃建銘 / 數位影像輸出 / 平面作品
作品五《光拓臺大-磯永吉小屋》/ 黃建銘 / 數位影像輸出 / 平面作品
作品六《光拓臺大-動物博物館》/ 黃建銘 / 數位影像輸出 / 平面作品
作品七《光拓臺大-臺大劇場》/ 黃建銘 / 數位影像輸出 / 平面作品

紀錄影片

設置過程

民眾參與